从小 “被限制”和“允许”吃冷饮的孩子,长大后三方面差距显著|当前快讯
Hello,大家好,我是你们的豆芽妈妈。
天气渐渐炎热,又到了开空调、吃雪糕、喝冰镇饮料的季节。
周末带妞妞去书店蹭凉看书,中午出来后,看到某蜜门前围了一堆买冷饮的人。
(相关资料图)
我也给孩子们买了两大杯饮料,一杯常温给妞妞、一杯加冰给大宝捎回去。
谁知眼尖的妞妞尝了一口后,非要哥哥的那瓶饮品,还念叨着要喝“冰冰凉凉水”。
执拗不过,只得打开给她喝,还“埋怨”她:这是给哥哥捎的,你的都打开了,还要喝哥哥的。哥哥肯定该生气了。
妞妞喝了几口后,满足了,交给我,说:给哥哥捎回去吧。
从小“被允许”吃冷饮的孩子,收获了什么?
其实,对于孩子吃冷饮这事,我一直保持着开放的态度。
试问,谁能抵得住糖果、蛋糕、冰淇淋,这些美好东西的诱惑呢?
既然大人都无法做到,夏天不喝冰镇啤酒,吃凉西瓜,吃烧烤冷饮,为什么要求孩子一定坚决不能触碰这些所谓的“垃圾食品”呢?
很多老人,或者小心谨慎的宝妈宝爸,会跳出来反驳:
孩子肠胃那么弱,吃了肚子痛,生病了怎么办?
不吃就不会念想,满足了一时的口腹之欲,吃馋了,总想吃怎么办?
但是,生命的真谛在于体验:我去过、我吃过、我知道,等等。
从小“被允许”吃冷饮的孩子,得到的不止是小小的满足,还有内心深处的允许和尊重,以及平等感。
“我没有和别人有什么不同”,这是孩子得到的正确认知。
而不是哭着向大人发问:为什么别人能吃,我不能吃?
从小“被限制”吃冷饮的孩子,失去了什么?
朋友家的小伟,妈妈养育地非常精细。
出门不让乱摸乱碰,时刻拿着湿纸巾给孩子擦手,生怕细菌入口。
喝水水温控制在40度,水果也要用温水浸泡过才能吃。
别提喝冷饮、吃雪糕了,他连冷饮是什么味道都不知道。
你能说他不想吗?看到别人小朋友在喝饮料,他都会投去艳羡的目光。
妈妈哄骗他:不能喝,肚子痛,吃了会吃药,还要去医院扎针呢。
爱玩水、吃甜食、喜欢小动物,本是孩子的天性。
从小被禁止或者限制吃冷饮的孩子,失去的是一份独属于孩童的天真和快乐啊。
这两类孩子,长大后有哪些不同?三个方面差距明显
一些事实证明,从小 “被允许”和“被限制”吃冷饮的孩子,长大后会在三个方面差距明显,这是很多家长万万想不到的。
① 幸福体验感和自控力大不同
作为一个80后生人,那时候物资还没有那么丰富,但是记忆中的童年却是五彩斑斓。
小时候和小伙伴们漫山遍野地跑着玩,一起抓蚂蚱、摘牛奶草,看爬山虎自救而自动断了半条尾巴。
更有趣的记忆是,体育课后,和小伙伴们一人买上一根红豆冰棍,靠在栏杆上边吃边聊。
微风袭过,身上是凉爽的夏意,心里是沁凉的甜味。
长大后,对雪糕等冷饮,淡淡的喜欢,始终保留着美好的感觉,而不是毫无节制的贪恋。
心理学提出“发展滞后效应”,认为:个体当前所体验到的不适应,是由于童年的匮乏感所导致的。
简而言之,就是我们现在所渴求的,正是童年所缺失的感觉和东西。
因为在小时候某些正常“欲望”没有得到有效满足,带来得心理缺失会一直停留在那里。
长大后,等自己有能力的时候,就会通过报复性消费来满足自己。
这样,个体潜意识中的匮乏感才能得到满足,这也是我们所说的“童年报复性补偿”,会让个体的自控力变得很差。
很多网友有过相关体验:其实,自己并不是多么喜欢吃甜食、吃冷饮。但是就是因为小时候父母的坚决反对,让她长大后,觉得一有机会,就想拼命去吃。
这就是补偿心理在作祟。因为童年被得到了极度管制,在脱离了父母的管控,自我的防御机制就会启动。
因为补偿自己,就会吃得更多,而过度,则是一直不健康的行为了。
② 家庭和亲子关系构建大不同
在童年的美好记忆中,还有特别喜欢周末一家人围坐在有葡萄藤的小院子里。
爸爸会在周末的时候,去红光市场批发一袋子雪糕:有学生头、香蕉王子、五彩转转……
我们一家四口,一人拿上一根,互相品尝,感受夏日冷饮在口中情况的体会,也有一份来自家庭的温馨。
同事甜甜家是东北的,她说特别喜欢冬天过年回哈尔滨。
那边的暖气十足,这时候家家户户都会买点雪糕,在暖意十足的屋内吃冷饮,还有冻柿子,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。
③ 职场社交和情商方面大不同
以前单位有个同事,人缘非常好,夏天炎热的时候,他总是提着一兜雪糕来到办公区,给大家一起分享。
我们知道,甜点可以放松人的心情,让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变得轻松缓和。
而炎热夏日里冰冰凉凉的雪糕等冷饮,也会让人们之间话题增多,气氛融洽。
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儿童,都有自己的社交小圈子,中间有一些媒介进行传递、交流情感。
从小允许吃冷饮或者零食的孩子,父母肯定会给一些零花钱,自由支配。
孩子们相约一起买个冷饮、买个冰棍,也会非常开心。而那些不让吃的孩子,内心不仅感受到非常失落,也会因为融不进去,而感觉被排挤、孤立。
从而影响孩子性格走向,对人对事物的看法,这对孩子未来人生抉择、职场上的各种关系构建都是不利的。
今日话题:你平日让孩子吃冷饮吗?
豆芽妈妈,上海大学工商管理硕士,中级经济师,心理咨询师,专注儿童心理与成长。
喜欢我的内容,关注我,持续和您分享、交流家庭教育类干货知识和育儿故事。
育儿路上,一起走、不孤单。
关键词: